Czech Philharmonic|捷克愛樂

 
 

About

捷克愛樂成立於1896年,原本為隸屬於國家歌劇院的樂團,因為不滿繁重的演出和微薄的福利而罷工,樂團開始使用「捷克愛樂管弦樂團」舉行音樂會。1896年1月4日德弗札克在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揭開捷克愛樂首演的序幕,也奠定捷克愛樂光榮的音樂傳統。樂團在1901年脫離布拉格歌劇院,成為真正以演奏交響樂為唯一任務的管弦樂團。

自成立以來,樂團對於捷克作曲家如史麥塔納和德弗札克的權威詮釋受到國際認可。此外,由於樂團和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情誼,也以詮釋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而聞名。許多作曲家先後和樂團合作,包括1906年葛利格指揮演出其作品、1908年馬勒首演第七號交響曲、1930年斯特拉溫斯基演出他寫給鋼琴和樂團的隨想曲、1947年伯恩斯坦演出庫普蘭第三號交響曲的歐洲首演、1949年霍內格指揮他作品的音樂會、1966年米堯首演其《布拉格音樂》作品、1996年彭德瑞茲基首演單簧管協奏曲和室內樂團協奏曲,這些合作演出讓捷克愛樂管弦躍升為國際級的一流樂團。

縱觀捷克愛樂的歷史,有兩個核心的理念:對捷克作曲家的支持以及對音樂改變生活的力量的信念。其非凡而自豪的歷史反映它為歐洲的心臟和捷克共和國動盪的政治歷史,自1901 年首次演繹史麥塔那交響詩《我的祖國》,此曲成為樂團強烈的象徵,包括1925年首席指揮塔利奇指揮的首度直播音樂會以及1930年的首張錄音唱片;在納粹佔領期間,樂團被要求在柏林和德勒斯登演出時,塔利奇指揮《我的祖國》的演出被視為一種反抗行為。1945年庫貝利克(Rafael Kubelík)在新解放的捷克斯洛伐克「感恩音樂會」中指揮此曲。45年後,庫貝利克選擇《我的祖國》以紀念捷克斯洛伐克的首次自由選舉,2020年11月,首席指揮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更以此曲來紀念「天鵝絨革命」30年紀念的歷史性時刻,並推出「天鵝絨革命」音樂會系列,於2021年由首席客座指揮胡薩(Jakub Hrůša)指揮。

之後的首席指揮包括庫貝利克、安塞爾(Karel Ančerl)、諾依曼(Václav Neumann)、貝洛拉維克(Jiří Bělohlávek)、阿爾布雷希特(Gerd Albrecht)、阿胥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馬卡爾(Zdeněk Mácal)和殷巴爾(Eliahu Inbal)。2015年,樂團的官方名稱從「捷克愛樂樂團」改為「捷克愛樂」。2017年畢契科夫被任命為首席指揮及音樂總監,直至今日。樂團的主要客座指揮包括麥克拉斯爵士(Sir Charles Mackerras)、霍內克(Manfred Honecker)、胡薩、內托皮爾(Tomáš Netopil)、拉圖爵士(Sir Simone Rattle)等。

Website >